225.jpg

 

 

 

吳哥窟中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巴揚寺了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莫名覺得很有fu、令人沈靜

長久以來一直很想親眼目睹

 

巴揚寺作為闍耶跋摩7世與8世的國廟

坐落在大吳哥城的中心位置

以砂岩築成

東南西此各有一條筆直的道路貫穿吳哥城的四個城門

是吳哥城最主要的4條幹道

也象徵須彌山通往世界的四條道路

 

南門是進出吳哥城最主要的出入口

一般來說  遊覽的路徑多為南門進勝利門出

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城門的設計

宛如去遊樂園似的

進城 ~就像是踏入另一個世界

222.jpg

 

儘管南門是城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

但是參道兩旁陣丈龐大的善神和阿修羅(惡神)仍有多尊頭部是後來新補上去的

新的部份顏色較淺

以作為與原有的區分

221.jpg

223.jpg

 

 

遠觀巴揚寺

只看得出層層堆高的金字塔型式

但隨著一步步的接近  “高棉的微笑"就愈來愈清晰

同時也愈來愈叫人目眩神迷

224.jpg

 

人面塔是四面雕像

雕像有人說是修建者本身闍耶跋摩七世  也有人說是佛陀、觀世音菩薩

(闍耶跋摩七世改信佛教)

不論是哪一說  又或者人面塔的數量、為何有的閉眼有的睜開眼等等

至今都仍舊是未解之謎(49座尖塔上共有一百多面的微笑)

232.jpg

227.jpg

 

吳哥每間寺院都可以發現工作人員閒閒沒事做

但這位在撿菜的女子實在太經典了~

228.jpg

 

心心念念的

高棉的微笑

230.jpg

 

含蓄地來一張鼻子對鼻子(嘴對嘴的太奔放了~無法)

229.jpg

 

巴揚寺是觀光客必到之地

能愈早來愈好

231.jpg

 

巴揚寺浮雕比較特別的是  

部份主題傳達出當時庶民生活的樣貌情景

對於高棉歷史欠缺的現今  無不是一個相當珍貴的史料 

當然  

巴揚寺綿延浩瀚的淺浮雕壁畫也同樣得花上一些時間才能看完

226.jpg

 

巴揚寺像是迷宮一般

一腳踏入之後便分不清東南西北

 

因為高棉的微笑無所不在啊

浩大壯闊的格局震懾我心

靜定的微笑通過漫長的歲月向我投來  

迎向我  然後穿越我  再傳遞給後世

233.jpg

242.jpg

 

 

離開巴揚寺之後轉往天宮、象台的方向前進

天宮自是皇宮內現存較完整的建築  屬於金字塔型式

但看起來貌似階梯陡峻估計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所以就Pass~只有遠看而沒有親自攀登

237.jpg

 

行前拜讀蔣勲老師導讀的吳哥之美  

才知道19世紀以來研究吳哥城最重要的資料是元朝人周達觀所撰寫的「真臘風土記」

周達觀於西元1296年時以特使團團長的身份被派往真臘王國

另也有一說認為當時蒙古帝國有野心進攻真臘

而周達觀很有可能是擔任偵查軍機的任務

因為書中對吳哥城的城門高、寬、河寬、橋樑等敘述都非常精確

經現代考證也幾乎吻合  

240.jpg

 

站上象台眼望四方  想像當年國王威風閱兵畫面

手捧720年前的文言文加以比對  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34.jpg

 

周達觀書中寫到的"蒞事處"  指的應該就是象台

「其蒞事處有金窗欞,左右方柱上有鏡數枚,列放於窗之旁;其下為象形。

聞內中多有奇處,防禁甚嚴,不可得而見。」

 

象台為石砌  正面的部份為立體雕刻的大象  身體的部份則是平面浮雕

象鼻捲起水中蓮花

235.jpg

 

陣容浩浩蕩蕩、威風神氣的軍隊主題浮雕  

即使是今日  也能感覺出象台的氣勢萬千

241.jpg

 

象台的正前方的東西廣場  保存有小塔12座

根據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有可能就是《爭訟》篇的記錄對象

「兩家爭訟,莫辨曲直;國宮之對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二人各坐一塔中,

其外,兩家自以親屬互相提防。或坐一二日,或三四日,其無理者必獲證候而出:

---------以此剖判曲直,謂之『天獄』。」

 

古代對於司法、審判的觀念想當然爾不同於現在

但是多虧有周達觀的記錄  才得以讓後世的我們推測這12座小塔的用途

238.jpg

 

再往前走一點  是所謂的"癲王台”

密密麻麻的精美浮雕佔滿整個視覺

不過這座平台的由來、功能等等都眾說紛紜  

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考證說法  

236.jpg

 

走完一圈吳哥城

有點兒累了  但也覺得收穫滿載

 

走向司機停車處才發現已近中午時分

陽光雖然稍嫌炙熱

但灑落皇宮前廣場的光影卻又是那麼地柔和剛好

239.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lita.H 的頭像
    Lalita.H

    Lalita的生活筆記簿

    Lalit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