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斯遺址是外圈行程的最後一站
一共看3個寺廟 分別是洛雷寺(Lo Lei)、普力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
洛雷寺小小的 而且都在整修
搭滿鷹架洛雷寺 是我對它的唯一印象
據說這原本是蓋在水庫中心島上 用來保佑新建水庫的神廟
因為完全無法參 就順便看一下旁邊的現代寺廟
從裡到外、由上到下都可以看到繪滿宗教故事的圖像
同樣是寺宇 但風格迥然不同 感覺很妙
接著來到普力科寺 也有人稱神牛廟
原因就是因為三隻南迪是這裡的最大特色
南迪是以砂岩雕刻 耐保存
即使經過1千3百多年 南迪脖子上的項圈然依稀可辨
南迪呈現跪姿 恭迎濕婆神出來的樣貌
普力科寺是羅洛斯遺址年代最早的寺廟 四周有護城壕溝環繞
雖然目前尚未證實 但有考古學家從現狀推測普力科寺可能也是當時皇宮的所在
中央塔群的部份共有6座 前3座大的和後3座小的
前面正中央的最大 祀奉高棉王國開國之祖的闍耶跋摩二世
右手邊的塔祀奉建造者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祖父
左手邊的塔則祀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
後方的3座小塔分別奉祀上述3位國王的皇后
斑駁的灰泥 剝落的紅磚 華麗吳哥城的前身
書上說這裡的石獅和吳哥寺附近的石獅相比
體型較胖 鬃毛蓬鬆 臀部較接近地面。。。
有嗎有嗎 我當下沒仔細看 (準備要去的人可以觀察一下)
仔細看其實可以發現牆面上細膩的紋飾
其實整座建築原本應該是白色的 也就是先砌紅磚 再敷上白色灰泥雕刻
但是灰泥容易風化 所以露出內部的紅磚結構
門框的二側牆上各有一位天神雕刻-達拉帕拉
是神廟的守護者 類似門神的角色
門楣的部份雕工精細
卡拉下方有四位浪花跳出來的天神 騎在3個頭的那迦上
右手拿法器 左手打手印 浪花下方也有蓮花的裝飾
普力科寺建於西元880年 算是吳哥王朝建國初期
儘管如此 已可推估其已經擁有相當的基礎與能力了
最後來到巴孔寺
是一座五層金字塔形式的建築 象徵印度教對"山"的崇拜
金字塔的第一層至第三層 每層的轉角處都有一隻砂岩製的大象
第四層則有12座小塔 中央塔為吳哥寺式 宛如蓮花苞的形象
巴孔寺面積很大 作為當時國都的國家寺廟
可以說是羅洛斯遺址中最重要的建築
基台已完全使用石砌 吳哥文明建築形式的基礎宛如已經成形
這邊的大象比較殘破一點
後來看到的東美蓬寺的大象就比較保存完整
中央塔的亮點是門框兩側的細長八角石柱
花紋精緻之外 柱腳的部分還雕了婆羅門隱士
整體來說 羅洛斯遺址的遊客人潮不多
畢竟和吳哥城的寺廟相比 這邊顯然遜色許多
然而透過慢步其中
體會吳哥文明從最初始到最輝煌之中的遞變
以”為接下來二天的旅程揭開序幕“的角度來看
實屬相當建議的行程安排